查看列表关于地图
偏好
阿育王塔
4.7/5分9
查看
阿育王塔,坐落在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城内古城圆果寺内,俗称白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自建成600多年中历遭三劫,在元至元十二年改建为砖塔。阿育王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塔身为上肩略宽,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11层,砖雕艺术高超,是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一般喇嘛塔底座均采用方形,但是此塔底座却为正圆形。阿育王塔与北京妙应寺大白塔共同成为中原地区现存喇嘛塔早期作品的实例和典范。忻州代县阿育王塔已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县的阿育王塔又称代州塔,简称代塔。代县古时处于汉蒙接壤的边地,于是代州阿育王塔的兴建就又有了安抚民心,缓和民族情绪,维护社会稳定的特殊寓意。蒙元统治者分析了代塔在雁门关内外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于是代州阿育王塔塔在蒙古人的天空下得到重建,在至元十五年重新屹立在了雁门大地。忽必烈也分析了代州塔的毁因,故将阿育王塔敕建成了砖塔,且建得雄浑大气、建得挺拔稳健,以显示蒙元国祚永久。由于蒙古人对喇嘛教情有独钟,代州塔自然被建成了喇嘛塔,即覆钵式。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是代县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最初为木结构,历经多次劫难后,在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被改建为砖塔。阿育王塔现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塔身建于台基正中央,塔身为上肩略宽的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十三层,砖雕艺术高超,是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阿育王塔位于代县人民政府的后院内,游客可以驾车直接进入政府大院,停车后步行即可到达。塔下设有地宫,储存有佛舍利、佛像、佛经等物。地宫上建台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其建筑风格独特,砖雕艺术高超。在夕阳下绕塔一周能感受到信仰与市民生活的融合氛围。此外,代县古城的整体规划很好,是雁门关落脚的中转站‌。
位于山西代县政府后院的这座塔名为阿育王塔。阿育王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原为木塔,唐会昌二年842年灭佛毁塔。大中元年847年重建。宋元丰二年1079年因雷电焚毁,崇宁元年1102年又建。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元兵南下时州人举火烧焚。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建为砖塔。提示,参观此塔不收门票,中午进入政府大院可以将车直接把车开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