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列表关于地图
偏好
中山公园
4.7/5分500
查看
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华路4号天安门西侧。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礼》左祖右社辟建为社稷坛。民国三年1914年,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中山公园今总面积23.8万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2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3.8万平方米。园内有辽柏、社稷祭坛、中山堂、保卫和平坊、兰亭碑亭、格言亭、蕙芳园、唐花坞等著名景观。中山公园是明清坛庙园林中的杰出代表,是北京城内第一个公共园林,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都较高。2002年,中山公园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精品公园。2011年,中山公园被评为AAAA级景区。辽代这里曾是兴国寺,元代改称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礼》左祖右社辟建为社稷坛。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也是皇权王土和国家收成的象征。民国三年1914年,在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创意、主持下,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民国十四年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先改为北平公园,后复称中央公园。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恢复中山公园名称。因由原社稷坛辟建为公园,故中华民国期间,习以稷园为中山公园之简称。
因天安门广场地区需提前预约方可进入,误打误撞来到中山公园,门面虽小,但进入后豁然开朗,因是由明清皇家服务园林改造而得,所以公园里古树苍翠、古建筑宏大,后因孙中山先生过世时,曾在此祭奠孙先生,故命名为中山公园 !
北京中山公园:岁月沉淀下的城市绿洲 在北京的繁华喧嚣之中,隐匿着一片宁静悠然的绿洲中山公园。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却永葆魅力的智者,静静伫立在天安门西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人文风情,为往来过客提供一方心灵栖息之所。 踏入中山公园南门,古柏参天,葱茏翠影瞬间隔绝了外界的纷扰。这些古柏形态各异,有的枝干扭曲盘旋,如巨龙蜿蜒;有的树干笔直通天,似卫士挺立。相传,其中许多古柏是辽金时期所植,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树皮斑驳,却依然生机盎然,它们是活着的历史,见证了朝代更迭、人间变迁,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漫步其间,仿若能听见岁月的低语,感受到古老京城的脉动。 沿着石板路前行,唐花坞宛如一颗璀璨的琉璃明珠映入眼帘。这是一座四季如春的花卉温室,玻璃幕墙在日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其中,繁花似锦,花香四溢。无论外面是寒风凛冽的严冬,还是骄阳似火的酷暑,这里始终保持着宜人的温度,培育着各类珍稀花卉。娇艳的牡丹、高洁的水仙、烂漫的山茶花它们相互映衬,争奇斗艳,为公园增添了一抹鲜活的色彩,让人不禁陶醉于这缤纷的花境之中,忘却尘世烦恼。 不远处的社稷坛更是中山公园的核心与灵魂所在。这座正方形的坛台由汉白玉砌成,分为五色土,中黄、东青、西白、南红、北黑,寓意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站在坛前,历史的庄重感扑面而来,遥想当年盛大的祭祀场景,钟鼓齐鸣,皇帝虔诚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对自然与土地的敬畏与感恩。如今虽时过境迁,但社稷坛依旧散发着它独有的文化魅力,让后人铭记先辈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再往深处走,来今雨轩茶社仿若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以它的温馨惬意迎接每一位游人。这里曾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文人墨客的聚集地,鲁迅、李大钊等诸多名人常在此品茶论道、激扬文字。屋内木质桌椅古色古香,窗外竹影摇曳,点一杯香茗,坐于其间,仿若能穿越时空,与先贤们共话古今,感受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气息。 北京中山公园,它集自然美景、历史遗迹、人文情怀于一身,用它的静谧与深邃、古朴与鲜活,为城市绘就了一幅别具一格的画卷。在这里,你可以在古柏下静思,在花坞中沉醉,在社稷坛前追思,在来今雨轩怀古,它是北京不可多得的宝藏之地,值得每一个人用心去品味、去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