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街是一条极具惠州古城文化特色的骑楼街,始筑于北宋元丰年间,明清时期成为东江流域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民国时期商业发展达到鼎盛。依靠得天独厚的码头水路优势条件,水东街吸引珠三角区域的人们来往频繁,造就多元文化碰撞,客家、潮汕以及广府文化在这条周长 730多米的水东街兼容并蓄,交融渗透 ,并由此孕育出了骑楼建筑文化。水东街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据《惠州市城市建设志》记载:1928年改建的水东街保留较为完整,建有划一的骑楼,使整街两边成两条长廊。骑楼上住人,下为人行道,雨天行人不忧雨。当时,惠州的工商业都集中在水东街,水东街因此被称为旺地。抗战初期,日军侵袭惠州,一把火烧掉大半条街及200余间骑楼店铺。1941年水东街又一次遭日军破坏。从那以后,老街就不如往日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惠州交通迅速恢复,电讯畅通,各商号相继复业,侨汇源源而来,洋货大量涌入,江面上往来于惠州与香港、澳门、广州之间的船只秩序井然,载出当地的大米、土产,运进英国、美国、德国等国生产的印花布、洋火、洋钉、钟表、煤油等。从东江上运来的货物在东新桥下的码头交易,由搬运工从船上搬运到骑楼的货栈。东新桥码头边,金铺、布行、当铺林立;小茶室、粥粉店、云吞店繁多,通宵达旦营业;批发粮油店、绸缎布匹店、私人诊所、教堂、影相馆齐备,烟馆、赌馆相继兴起。骑楼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水东街上一派繁忙。谈生意的商人和沿街叫卖的商贩共同谱写了当年水东街的繁华。如今水东街巧借夜经济东风,着力打造以雅生活为主题的精品文化商业区和以潮生活为主题的滨水休闲商业区,形成了集文创中心、文化展览、电音剧场、潮尚酒吧、特色餐饮、民宿、特产手信等于一体的极具特色的旅游休闲活力街区和城市会客厅。几度兴衰沉浮,几许唏嘘感慨。在水东街转了一整天,伫立于古旧的骑楼前,感受着它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