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列表关于地图
偏好
接霞庄
4.7/5分10
查看
接霞庄又叫赵家庄,位于珠海市斗门区西北部。始建于嘉庆初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村中的赵姓人家系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胞弟魏王赵匡美的后裔。接霞庄建筑风格统一、布局合理,庄中房屋的设计均仿照广州西关模式,由佛山的建筑师建造。到清同治年,当时共建有恢宏大屋十四座,全部坐南向北,清一色的青砖瓦房,浓淡相宜的色调勾勒出典雅质朴的轮廓。 一条由五块花岗石铺成、近200米的石板街横贯全庄。石板街尽头杂草丛中,两座 奉天诰命碑呈现出古朴与典雅,彰显着逝去的繁华与落寞。
这个是古村落,是清朝嘉庆年间所建,是宋朝皇族后裔赵姓的村庄,所以也叫赵家庄。庄里面的房屋大都为三进间,典型的岭南风格。现在已经开辟为旅游区。庄园四面环水,自我保护极好。
接霞庄,又称新围、接霞里,坐落于黄杨山以西,虎跳门水道东侧,位于斗门镇西北方向。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因村后紧接霞山,每当晨曦初起,霞气环绕于树林和村庄上空,原称接霞里。后村庄规模拓展为赵家庄园,故称接霞庄。又因其立村于80亩新围垦的围基地,故名新围。庄内有清代开挖的一条长350米、宽38米的护庄河。2008年9月该庄被公布为广东省首批古村落之一。2001年属斗门区斗门镇南门行政村至今。村民姓氏为赵姓。2015年底,户籍人口95人。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四邑话。该村保留有纂修于1930年的《赵氏族谱》,赵承华、赵柏新、赵俭文、赵有为、赵振雄2015年纂修的《赵氏族谱》和《南门众姓谱牒》。重要文献有赵承华1988年纂修的《南门村志》和2015年纂修的《香山潮居赵氏录》。村中有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接霞庄古民居南门村新围3134号。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梧轩赵公家塾崇基堂在过去是该村祭祖和子弟学文习武之所,匾额梧轩赵公家塾为清末状元夏同龢手书。1939年,中共八区区委曾在此地举办一期抗日游击队训练班;1940年,国民党中山八区第七战区抗日游击队130多人驻扎在崇基堂,并由八区政府租下300多平方米民居作为司令公馆;1941年2月,日军从大赤坎入侵当时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斗门墟后进入接霞庄,把司令公馆烧毁,原驻军和村民及时撤离,无人员伤亡。崇基堂于1954年前后被拆毁,现在只留下断成五块的石匾额。  该庄南侧霞山原有一片几十亩的沙丘,全是生产玻璃的原材料石英砂。1959年开采石英砂,办村企业沙厂,20多年采尽,挖成现在的几个鱼塘。该庄南侧小沙丘原建有关帝庙,又称霞山庙,始建于明天启至清顺治年间,由南门赵氏十二世祖讳之表倡建,分别于清嘉庆元年1796、清道光元年1821重修;清咸丰七年1857由海外侨胞捐款重建,1958年被拆毁。该庄还有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防盗石室,据传,该村大当家赵向荣之长孙群登大屋内的人可避在其中而不怕被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