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列表关于地图
偏好
布达拉宫
4.7/5分14967
查看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由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主持依山而建于631年,后随着吐蕃王国解体而遭严重破坏。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重建布达拉宫,往后不断扩建逐至形成现之规模。建筑按佛教坛城布局设计,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是集宫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僧官学校、僧舍等诸多功能共计1267间房舍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建筑主体工程有白宫和红宫两大系统,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施政和生活起居之所,红宫是宗教活动场所和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供奉之地,白宫围绕红宫的建筑形制,体现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为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9世纪后吐蕃王朝解体,由于战乱、火灾、雷电等原因,红山宫遭受了严重破坏,被弃于一隅。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甚至一度被纳入大昭寺,作为其分支机构进行管理。元、明时期,由于萨迦、帕竹、仁蚌等地方政权的政治中心不在拉萨,布达拉宫先后被各派势力占据。至清初,吐蕃时期建造的布达拉宫只剩法王修行洞和圣观音殿两处。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在清中央政府的扶持下,重建布达拉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 1690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布达拉宫重建结束,落成无字纪念碑。 之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300余年来,布达拉宫收藏文物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卷轴画等各类在册文物约7万余件;有8座金质灵塔,5座的立体坛城;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籍6万余函卷、部;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器、玉器、锦锻品及工艺珍玩。攻略交通:市中心公交可达,食宿方便。票价:需网上提前预约,门票异常紧张。景点:布达拉宫广场可夜游,临近药王山观景台拍照布达拉宫一流;千佛山摩崖石刻可以一看;布达拉宫背后宗角禄康公园,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场所。气候:紫外线强烈,510月多雨,每天一场阵雨。装备:太阳镜、防晒霜、雨伞、外套、遮阳帽
一、历史与宗教:跨越千年的信仰丰碑王朝记忆: 始建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后由五世达赖重建为政教中心,见证了吐蕃王朝的辉煌、藏传佛教的兴衰与西藏政教合一的独特历史。-朝圣核心: 藏民心中第二普陀山,供奉历代达赖灵塔与圣物,转经者络绎不绝,诵经声与酥油灯交织出永恒的虔诚氛围。---二、建筑艺术:天人合一的匠心之作无地基的奇迹: 依红山山脊而建,13层宫殿无钢筋水泥,仅凭花岗岩墙体、白玛草墙减轻重量且防火与夯土技术屹立千年,堪称古代工程学范本。红白隐喻: 白宫行政与生活区象征世俗权力,红宫宗教与灵塔区代表神圣信仰,色彩对比暗含政教合一理念。鎏金宝顶、黑牦牛毛帷幔等细节尽显藏式美学。空间叙事: 从山脚蜿蜒至顶的之字形台阶,营造朝圣的艰辛感;内部迷宫般的经堂、佛殿与廊道,通过光影与壁画引导游客步入精神世界。---三:文化瑰宝:藏地文明的立体百科全书灵塔与圣物: 五世达赖灵塔耗黄金3721公斤,镶嵌1.5万颗宝石,体现肉身虽逝,精神永恒的藏传佛教生死观;贝叶经、金册等文物跨越千年,诉说汉藏文化交流史。壁画长廊: 近千米壁画以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内容涵盖佛经故事、藏医图谱、历史事件如文成公主进藏,堪称流动的史诗。唐卡与造像: 宫内珍藏明清唐卡数百幅,细腻笔触勾勒佛国万象;圣观音殿的天然檀香木观音像,传说为松赞干布时期自现,吸引无数信徒顶礼。
冬季布达拉宫免门票,但是需要提前预约,我是淡季来的还只能预约3天以后的,旺季半个月也是常事,布达拉宫并不算高,也不算累,但是由于高海拔有点缺氧的情况下,非常的喘,单纯的喘谈不上累,爬一会喘一会,就这么慢慢爬上去的,进去里面不能拍照,要尊重人家的规定。大大小小的寺庙我去过几十个了,这里建造的很精美绝伦,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佛像法身区别很大,感兴趣的好好看看,但是里面的下楼台阶很不友好,很陡很窄,比女生鞋都短多了。年龄大的更要注意,带好零食,楼口有个卖哈达的地方只要2元,非常平价,卖水的10-15元,建议自带甜水或者功能饮料。哈达可以多买几个,布达拉宫外面有牦牛酸奶店,也可以打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