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列表关于地图
偏好
太和殿
4.9/5分502
查看
太和殿又称金銮宝殿,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故宫博物院内紫禁城的中央,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清康熙34年1695年重建,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为故宫中最大的殿宇,是皇帝上朝及举行重大朝典的场所。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上,周围环绕护栏杆,大殿内外装饰有诸多金龙纹,屋脊角安设十个脊兽,是中国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
太和殿:华夏古韵的巅峰华章 当晨曦洒在北京故宫的朱红宫墙上,太和殿宛如一颗沉睡初醒的明珠,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光芒,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奔赴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盛宴。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作为故宫三大殿之首,其宏伟壮丽超乎想象。立身于太和门广场,放眼望去,太和殿傲立在三层洁白如玉的汉白玉须弥座上,须弥座上精雕细琢的云龙纹,灵动欲飞,似带着远古的呼唤,诉说着皇权的神圣。殿身通身红漆,庄重而热烈,金色的琉璃瓦在日光下璀璨夺目,光芒可与骄阳争辉,九条金龙昂首吞云,盘踞在殿顶垂脊之上,它们是皇权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精湛技艺的结晶,仿佛下一秒就要带着这巍峨大殿腾云而去。 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似踩在历史的鼓点上,令人心跳加速。跨过太和殿那高大厚重的门槛,殿堂内的景象更是让人惊叹不已。七十二根巨大的金丝楠木圆柱林立其中,这些圆柱需数人合抱,每一根上都雕有精美绝伦的蟠龙,龙身蜿蜒,龙须飘动,仿若活灵活现,在这庄严肃穆的大殿里,它们撑起了历史的天空,承载着王朝的重量。殿顶的藻井更是巧夺天工,金龙环绕中心宝珠旋转,光线透过井口洒下,仿若佛光普照,营造出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太和殿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观,更是历史风云变幻的见证者。往昔,这里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大婚、册立皇后等重大仪式的圣地。大典当日,钟鼓齐鸣,香烟袅袅,皇帝身着龙袍,头戴冕旒,端坐在金銮宝座之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山呼万岁之声震彻云霄,那场面之宏大、仪式之隆重,尽显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帝国的昌盛繁荣。而在朝代更迭、外敌入侵之时,太和殿也曾历经沧桑,它见证了历史的屈辱与抗争,承载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 如今,太和殿虽已褪去昔日的政治光环,却以其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魅力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全人类的瑰宝。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只为瞻仰这华夏古韵的巅峰之作,在它面前,时间仿佛凝固,人们沉浸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汲取着奋进的力量,将这份震撼与敬仰永藏心间。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至尊金殿、金銮宝殿,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故宫博物院内,矗立在紫禁城中央,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紫禁城故宫中最大的殿宇、东方三大殿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太和殿建成,初名奉天殿;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极殿;满清建都北京后改为今名;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开始重建,两年后告竣。2006年,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有些构件已经腐烂,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因此从开始封闭式的大修。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开放。太和殿长64.24米,宽37米,面阔11间,进深5间,总共5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72根大柱,其中六根是缠龙金柱。京城的中轴子午线沿着龙纹石雕御路升上三台,从天子宝座下穿过,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大殿内外饰以成千上万条金龙纹,屋脊角安设十个脊兽,在现存古建筑中仅此一例。太和殿是中国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见证了影响历史走向的政治事件,也见证了中国的兴衰与新生。不仅是一幢较为出名的木构建筑,还是一个见证者。太和殿建成以后,遭遇过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太和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除了奇异、独特的设计布局以及众多的珍宝外,它的坚固程度也较为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