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来承德拜谒普宁寺。1703年,康熙帝在本是北方牧马场上兴建了热河行宫,又称避暑山庄。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山庄东部和北部,都朝向山庄方向,依照西藏、新疆、蒙古藏传佛教寺庙的样式,共修建有12座喇嘛寺,作为少数民族政教首领觐见皇帝期间使用的礼佛场所。其中有8座是由朝廷理藩院管理并发放银饷,而且这8座庙又都在京师古北口外,故俗称口外八庙,后来简化称为外八庙。普宁寺,俗称大佛寺,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了准噶尔蒙古台吉达瓦齐叛乱,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清政府依照西藏桑鸢寺的形式,修建了这座寺,是乾隆时代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普宁,普天下安事意,表明清政府希望天下永远太平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普宁寺占地3.3万平方米,有殿堂、楼阁各类建筑29座,帝佛合一的格局,既有金碧辉煌皇家寺庙的宏大,又是佛门圣地曼陀罗佛国世界的中心。以大雄宝殿为界,普宁寺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汉传佛教寺院布局,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建钟楼,鼓楼,东西建配殿。后半部仿西藏桑鸢寺,按藏传佛教密宗曼荼罗式样布局。大雄宝殿,普宁寺主体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正脊中央置铜鎏金塔。两层檐下分别悬挂乾隆帝御题大雄宝殿、金轮法界云龙匾。殿内供奉迦叶、释迦牟尼、弥勒三世佛。大乘之阁,仿西藏桑鸢寺乌策大殿而建。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通高37.4米。南面六层檐,寓意佛教的空。东西两侧出檐五层,佛教意为五大地水火风空。北面四层檐,佛教意为四曼,即四种曼陀罗。大乘之阁正面檐下悬挂乾隆御题大乘之阁和鸿庥普荫云龙陡匾。殿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金漆木雕像。高23.5米,用松、柏、榆、椴、杉五种木材120立方米制成,重达110吨,为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