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义兴泰街道交接下五屯街道的结合部,有一条环城大道,从环城大道阳光城大门正对面拐进一条非常狭窄的双车道的山路,大概行驶500米左右就到王伯群故居了。沿途道路没有任何的广告和路牌指示,周围都是民居,群山之间民居错落而至,显得有些混乱,如果不是本地人或者定位,没有人会想到这里居然有一个名人的故居。王伯群故居位于兴义市下五屯街道办事处景家屯,始建于清光绪初年,坐东向西,硬山穿斗式青瓦木结构,由前厅、两厢及正厅构成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占地736.88平方米。后又在四合院东南面建有门楼一个,西北、东北和东南面各建瞭望台一个,门楼和瞭望台之间有五面石堆砌的围墙相连占地面积增至2837平方米,也使故居建筑特色从民居增至军事防御功能。王伯群故居多年前已经毁坏,房子原来的木质结构已经全然不见踪影,只有台阶和房梁基座仍然保持着原先的奢华,一些残破的门楣仍然彰显着当时王家的显赫地位。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居是鉴于王氏兄弟奠定了兴义近代人文历史的坚实基础的丰功伟绩,兴义文旅广电局在2016年6月30日,正式启动兴义王伯群故居修缮工程后修复的。位于兴义景家屯的王伯群故居是王伯群先生及其胞弟王文华的出生地。王伯群,原名王文选,又名荫泰,1855年生于兴义城郊景家屯,在兴义笔山书院毕业后,以优异成绩到贵阳公费读书,后又因为成绩优异被公费选派留学日本,先入宏文学院,后入中央大学,主修政治经济,适逢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倡导革命,遂与章太炎等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并与梁启超成为朋友。1915年,王伯群先生参加策划护国运动,后任国民政府首任交通部长等职;1924年,先生在上海创办大厦大学,1927年至1933年,担任国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长;1944年,王伯群因患胃溃疡病逝于重庆陆军医院,终年89岁。王伯群故居规模并不大,房屋主要是用当地的石材建造的,搭配木制架构。大门前显得非常有气势,门顶写着王家大院四个大字。房子的中间有一处空地,这是中国古代都非常喜欢做的样式,空地都是用石板铺成的,由于时间久远,已经有些破损了,现存都是原汁原味的。正房后面是一座不高的山,听门卫说山上曾经是王伯群的祖坟所在地,但是在文革时期被毁了。王伯群故居我觉得最大的特色就是门墙,给人一种特别的历史感,建筑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改变,虽然显得有些破烂,但让我们看到了原汁原味的东西,反而是现在非常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