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列表关于地图
偏好
王伯群故居陈列馆
4.4/5分5
查看
兴义王伯群故居陈列展的结束语是这样表述的史学界认为,贵州民国史的一半是兴义刘、王、何三大家族的家史。没有刘家,就没有兴义派的崛起;没有王家,滇黔护国护法运动会失色一半;没有何家,民国政府中的贵州声音将失色不少。历史的脚步,渐行渐远,一百多年过去,回望王伯群、王殿伦兄弟二人,所走过的人生历程,不用赞美,其功绩自在人心;不用苛求。他们所在的年代自有其生存法则。看了这篇结束语,颇有感慨。这次来兴义,首先参观了位于泥凼镇的何应钦故居,第二个参观了刘氏庄园,最后参观了位于景家屯的王伯群故居。王伯群故居陈列展详细介绍了刘、王、何三大家族之间的斗争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刘、王、何三家有着姻亲关系,王伯群、王文华是刘官礼的外孙,是刘显示的外甥;王伯群、王文华是何应钦的大舅哥,何应钦的夫人王文湘是王伯群、王文华的妹妹;何应钦是刘显世的外甥女婿。在护国护法战争中,王文华整编黔军,排除了黔军云南讲武系和兴义系旧派人物,而重用以何应钦为首的日本士官系,王文华成为了贵州实权人物。1919年,王文华整治贪污舞弊,清除了政务厅、财政厅、省议会、教育会、警察厅等要害部门的兴义系人物,掌握了贵州政权。到1920年,兴义军阀的统治瓦解。前文说,民国贵州的历史有一半在兴义。这一半的历史,便是何、王、刘三大家族的故事。有资料显示:何应钦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1945年9月,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了日本的投降;王伯群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创办了大夏大学;王伯群之弟王文华与国父孙中山、蔡锷将军等人发起护国运动,征战川、湘,迫使袁世凯倒台,被孙中山称为西南后起之秀;刘显世历任贵州省长、川滇黔三省护国联军副总司令。不过,抛开他们一生的功业,功过是非、成败得失,以他们人生特别的履历,一定是兴义这块土地厚重的一笔;甚至是,当一切都成为过去之时,他们作为兴义儿女,一定会被这块土地所铭记并引为自豪和骄傲。
兴义下五屯景家屯的王伯群故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无人居住以来,到如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王伯群故居的风格特色为典型的古建筑,青砖青瓦,屋顶为硬山重檐形式,是典型的四合院形式,院中间摆放着石头花盆。整个故居内,均使用实木材质与石材结合进行建设,看上去古朴典雅。陈列馆分为五个部分,除了正堂,其余四间均为展览厅。兴义王伯群故居陈列展目前分为几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讲的是家族渊源。第二个部分,就是王氏双雄与贵州的护国护法运动。第三部分就是王伯群与大夏大学;第四部分就是三宅一生。近现代史上,王家、刘家、何家,都是对兴义影响极大的三大家族。提起何应钦应该是无人不晓,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同样不凡的王伯群以及他的弟弟王文华。王伯群1885-1944年,原名文选,又名荫泰,以字行,贵州军阀刘显世之外甥。纵观王伯群的一生,可谓艰辛的一生,辉煌的一生。王伯群的人生从兴义人开始,一路砥砺前行,辉耀于风云时代。从1915年参与发动护国运动,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等职,到1920年追随孙中山回广东恢复军政府,任大总统府参议兼军政府交通部长,再到1924年在上海创办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以武护法,教育救国,注定了这是不平凡的人生。1944年冬,王伯群在领导迁校过程中积劳成疾,12月20日病逝于重庆陆军医院。他在临终前这样概括了自己的一生:余追随先总理奔走革命于今三十余年,才力绵薄,恒少建树,正思振奋精神,努力补救,今竟一病不起,事与愿违。此后切望吾党同志在总裁领导之下,一心一德,争取胜利,以完成抗建大业。吾大夏校友,服务国家,尤须力行公诚二字,以发扬大夏之精神,余虽不及见国家复兴,世界和平,但知革命成功之有日,此心亦无憾矣。王文华1889-1921年,字电轮,号果严,王伯群之胞弟。20世纪初曾任黔军总司令的王文华,早年参加过革命党,跟随国父孙中山、蔡锷将军发起护国运动,征战川、湘,使袁世凯倒台。孙中山曾称王文华为西南后起之秀,而保皇派视为眼中钉,于是将他刺杀于上海,现葬于杭州西湖小孤山。后来,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国民政府北伐成功,统一全国,为追念王文华功勋,于民国19年1930年春,明令褒扬,以昭勋业。褒扬令如下:故黔军总司令王文华,为国驰躯,忠勇夙著。辛亥改革,建绩黔中,讨袁军兴,首先响应。护国一役,又复出兵湘蜀,百战艰辛。嗣值西南鱼烂之秋,毅然随孙总理于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