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列表关于地图
偏好
介休市博物馆
4.7/5分15
查看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博大精深,记录着中华文明传承悠远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境界,绘画的浓墨气韵生动,色彩清雅古艳,构图蓄势变化,汇集于方寸之间。中国绘画形成于六朝,成熟于唐宋,宋元时期,文人画蔚成主流,注重抒情,追求诗意,元代文人画,水墨画居多,花鸟古木竹石梅兰等题材流行,明清两朝摹古出新,流派众多,个性鲜明。一,画扇之境。中国人用扇的历史源远流长,扇的功能也不断在丰富演变,由最早为帝王贵族障风蔽日的仪仗扇,汉代以后发展成为生活中生风取凉的摇扇,到唐宋时期,画扇之风蔚行,小小的扇面成为文人骚客施展才情与雅兴的笔墨场,到了明永乐年间,扇面书画开始广泛流行,成为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清代是折扇大发展时期,它上升为一种艺术品,而且是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二,画中真趣。中国绘画,崇尚师法自然,追求气韵生动,讲究画中有诗,人间物象,跃然绢素,山川自然,尽收咫尺,笔墨出神,画中有情。绘画艺术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致,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
水土火的碰撞,产生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陶瓷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而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因此而拥有了瓷之国度的美誉。介休洪山陶瓷创烧于唐,历经宋金元明清,千年薪火未断,介休窑精瓷细作,白釉印花、珍珠地划花、白釉镂雕、白釉划花填黑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黑花、白釉褐花、白釉红花划花等,精品瓷器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白釉红花划花瓷,是介休窑的精美之作,色彩亮丽,仅见介休窑出品,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黑褐釉盏、碗、盘等器物也大量运用印花装饰,装饰纹样以孩童荡船于莲池较为多见,为介休窑独出,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介休窑白瓷有粗细之分,细胎白瓷烧造量较大,介休窑的白瓷烧造在山西地区宋金时期具最高水平,在烧制素白釉瓷器的基础上,率先进入白釉印花器的烧制,器型工整,纹饰精美,极富艺术性,达到瓷器发展史上的高峰。《中国古陶瓷图典》一书在介绍介休窑时有这样的论述,窑中发现缠枝花及婴戏纹模印,精美程度超过定窑、耀州窑水平。
介休市博物馆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三贤大道153号。 博物馆占地20000平方米,总建筑⾯积8858.3平⽅⽶,展厅⾯积3716.8平⽅⽶。展馆有三层,一层为馆藏珍品展,二层为介休历史沿革、文明发展、人文精粹展厅,负一层为介休琉璃、介休窑陶瓷专展。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8408件,四个基本陈列,分别是介休历史人文展馆藏精品文物展介休琉璃艺术展和介休窑古陶瓷艺术展,全⾯展⽰了介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介休历史人文展》主要介绍介休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石碑、历史名人等内容。 《馆藏精品文物展》汇集精品文物,分丹青艺事泥土幻化雄奇宝器三个单元。 《琉璃溢彩》琉璃艺术展厅,分甍宇琉丹华彩影壁琉璃传世国保荟萃和古建遗珍五个单元,表现了古建筑中琉璃构件的制作、工艺和传播,精品构件,展品多为介休后土庙、五岳庙、城隍庙等建筑在修缮中替换下来的一些建筑残件。虽是残件,但依然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许多是金元到明清的琉璃建筑装。介休琉璃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琉璃品种繁多,光亮如镜、色艳久鲜、坚固耐久,为许多宫殿、陵寝、寺院、庙宇等所采用。 展厅展示了介休窑的考古和发掘概况,展出了宋、金时期介休窑古陶瓷70余件。 博物馆文物虽不是很多,但也有许多精品,五大镇馆之宝是,一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玄孙宁斋山水绢本画轴,二是清纪昌汇辑的《名家绘联珠》书画册页集,三明代黃绿蓝釉琉璃鸱吻,原为介休市洪山镇石屯村源神庙正殿屋顶脊饰;四明代鎏金释迦牟尼铜坐像,五西周蕉叶纹扉棱铜爵。 琉璃展厅有众多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神兽出没,其中一尊琉璃神兽獬豸走红网络,由于其表情呆萌,造型可爱,仿佛戏精上身。还有锦鲤出没,拜锦鲤,逢考必过;山海经中的六脚异兽,样子像狗,长着六条腿;象征帝王,携水镇火的各种龙;象征尊贵祥瑞,百鸟之王凤。琉璃脊兽成戏精 介休文物也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