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列表关于地图
偏好
孔庙国子监博物馆
4.8/5分463
查看
循着先贤的足迹来到国子监和孔庙。国子监,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为所列的三代进士题名碑慕名而来,198块题名碑,记录了五万多名进士的金榜题名梦,历史在这些新科进士手中续写:保卫北京的于谦、心学领袖王阳明、戏剧大师汤显祖、大词人纳兰性德、风流才子纪晓岚、三代帝师翁同龢,以及李鸿章、林则徐、刘墉、蔡元培、沈钧儒石碑因文字而留存,文字因人物而生动。孔庙与国子监夹道内,完整地珍藏着190块定名为《乾隆石经》的石碑,规模宏大、刻法工整、内容准确,古树发散的清香和石碑透骨的清凉圆融和谐,堪称国宝。崇圣祠院内的《大成礼乐》表演,继承了孔子的礼乐之美学思想,将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以乐载道,以道育人,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以礼修身,以乐感人的孔子思想。
在孔庙大殿的西北方向,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往隔壁的国子监,但是,就是这么一条小路有着一条通往国子监的石碑路,这条路的两旁就是著名的乾隆十三经。国子监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原置放于东西六堂,县位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之内。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共63万余字。经书由蒋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书写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经书并动工刻石。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乾隆石经。 碑文楷书遒劲茂美,其规模之巨,书法之精,令世人惊叹。这手书作者就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金坛人蒋衡。
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全国各地的孔庙很多,以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南京夫子庙闻名。但国子监可以说是唯一的,除明朝在南京还建了一个之外,因为南京也曾经是明朝的国都。在北京众多的古迹中,孔庙和国子监以自己的独特而备受关注。孔庙和国子监毗邻,相通,位于成贤街。成贤街以牌坊闻名,现有四座。原本北京城里牌坊很多,拆得所剩无几了。从这里往东走就是雍和宫,雍和宫距离地坛很近。从这里往西是什刹海,这片老北京的胡同区。北京孔庙大成门前,新立了一尊汉白玉的先师孔子行教像,国子监彝伦堂前也新立了一尊铜铸的孔子像。说这两尊孔子系新立,是相对于孔庙和国子监古建筑而言的,系时贤捐献。孔庙和国子监建筑群是文物,由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管理。所谓博物馆,就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里新立两尊孔子像,罪莫大焉。作为博物馆,孔庙和国子监典藏、陈列的不仅仅是古代建筑,更重要的是古代建筑所维护和反映的朝廷尊孔祭孔的文化传统、教育制度,是礼制。当代新立的这两尊孔子像,破坏了孔庙和国子监的既有建筑格局,违背建筑背后的礼制。在元、明、清三代的孔庙里,哪是大门,哪是二门,哪是大殿,何处悬挂御笔匾额,何处树碑,何处立孔子像,都有十分严格的礼制规范蕴含在其中。元、明、清三代时,怎会让孔子像经受日晒、风吹、霜打、雨淋?破坏了实物代表的当时社会的礼制文化,博物馆所展示的就不再是真实,而是失真的实物。第二,博物馆接收捐赠有没有标准?如果有标准,那么标准是什么?如果另有别人捐赠孔子像,博物馆是否仍然接收?若接收,都立在孔庙和国子监里吗?若不接收,为什么之前接收了,是否有失公允?第三,孔庙和国子监不属于哪个人、哪个组织、哪个机构,它们属于全体中国人。管理者负有保护建筑、守护文化的责任。封建社会礼制文化是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所谓守护文化不是让管理者维护封建制度,而是让既有的古代建筑忠实地展示它所代表和维护的礼制文化,以便后人了解、感受、研究、批判。管理者应该把文物保护好,不应该在文物上再增添或者削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