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列表关于地图
偏好
万宁桥
4.6/5分16
查看
万宁桥,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一个闸,桥下有镇水神兽的石像,桥下还种了荷花。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原为木桥,元代改为石拱桥,名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后门桥。元代石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口处,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始点。桥下装有水闸,通过提放水闸,以过舟止水,保证南来粮船直驶大都城内。
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年纪最大的老人,它生于元代,如今已是700多岁的高龄了!在元代,万宁桥是京杭大运河漕运的最后一道闸口,漕运船只必须从桥下通过,而且忽必烈进出北京必走万宁桥,就连通惠河的名字都是忽必烈在万宁桥上起的。在万宁桥这儿,还有几只镇水神兽,它们形态各异,姿势吸睛,作用可是能保一方水运平安呢!
万宁桥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又名海子桥,洪济桥,最初为木质结构,后改用石砌筑,单孔拱券,两侧设有简洁古朴的护栏,两端戗抱鼓石,拱券上雕刻有石兽头。万宁桥位于大都城中心,桥上地安门大街南北贯穿,桥下通惠河东西流过,水陆交汇,成为京城的交通枢纽,擅舟济、陆运之利,很快就成为市廛辐凑、商贾云集之地。桥旁酒楼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从南方沿大运河北上进京,不少人在万宁桥畔下船登陆;离京南下的客人,也多在此登舟,顺通惠河转大运河南下。杨载《送人》诗即反映出当时的情景: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却到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元代时,所有进入海子的船只,都要从万宁桥下通过。它在保证元大都粮食供应上发挥过巨大作用,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实物见证。20世纪40年代前后,万宁桥的桥栏仍旧完好,桥墩上有石雕螭状水兽,桥下河道仍存。河道由桥下向东延伸,经过一片空地后至东皇城根福祥寺胡同口外,经东不压桥入东吉祥胡同北河沿。雨季尚通流水,河中有两岸居民放养的鸭群。部分河段尚有白石栏杆,桥的拱形也十分明显。1955年,扩建道路,将河道改为暗沟,为方便交通,桥也改为微拱形。1984年,万宁桥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时澄清闸分上中下三闸,上闸紧靠万宁桥,中闸和下闸分别位于东不压桥和望云桥位于水簸箕胡同北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