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列表关于地图
偏好
泉州市舶司遗址
4.7/5分18
查看
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联合组成泉州城考古工作队,开始对泉州市舶司遗址进行探寻发掘。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了铺砖地面、石墙、石墩等宋元时期建筑基址,出土了脊兽、花卉纹瓦当等建筑构件以及青瓷等陶瓷器,进一步确认了该建筑群为泉州市舶司遗址。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应泉州知州陈偁的奏请,在泉州城南晋江江畔处设立了福建路提举市舶司。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也揭开了泉州海洋对外贸易繁荣的序幕。市舶司作为宋元时期政府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掌管蕃货、海舶、征榷、贸易等事务,即向经由泉州港进出的船只发放商贸许可证、查验商船、征收关税、代表官方采购舶货、储存或出售征得的货品、转运货品或货币至都城、接待外国使节等,其基本功能类似于今天的海关。
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鲤城区,据道光《晋江县志》记: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有关方志记载:南薰门在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内水门巷竹街南薰门遗址西北,西到水仙宫,东到三义庙,北到马坂巷洪厝山。 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叶。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廷设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尚续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迁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此的四百年间,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