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列表关于地图
偏好
仁寿塔
4.7/5分22
查看
仁寿塔为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通高约44.06米也有说法为45.06米,略低于东边的镇国塔。塔身外壁每一层都交错浮雕着佛教人物,共有80尊雕像,形态各异,线条粗犷,服饰单纯,大多为僧衣,代表了佛教所弘扬的众生佛性平等理念。须弥座束腰处雕刻有花卉鸟兽图,与塔身的佛教人物雕像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仁寿塔独特的艺术风格。塔刹部分自下而上是覆钵、露盘圆珠为过渡,没有仰莲、七层相轮,而是宝盖华盖、圆光水烟、宝瓶,显示了南宋时期石塔建筑的精湛技艺
仁寿塔高44.06米,略小于东塔镇国塔,为我国现存最高大的石塔之一 ,全部仿木结构建造,塔身分为外壁、外走廊、内回廊、塔心柱几个部分。外壁四正面辟门,其余四斜面设佛龛 。各层门、龛两旁有雕像80尊,形态各异,线条粗犷,服饰单纯,须弥座束腰部分石刻多为花草禽兽
仁寿塔位于大雄宝殿前西侧,所以又称为西塔。明蒋德璟撰有〈双塔纪略〉西仁寿塔,建于梁贞明二年916,号无量寿塔。北宋徽宗宋政和 甲午四年,1114十月十日,有青黄光起塔中,高侵云,须臾五色,质明乃灭,因赐名仁寿。 南宋绍兴乙亥二十五年,1155灾。淳熙间1174-1189,僧了性再造,复灾。僧守淳易 以甎。理宗绍定元年1228,僧自证始易以石。盖嘉熙元年1237始竣工,实先东塔十年 云。二塔及蔡忠惠万安桥,皆为海内冠。丁丑仲夏十九日记西塔高45.06米底层6.63米,二层6.79米,三层5.80米,四层5.65米,五层8.59米,塔刹8.29米,基座直径2.31米。石雕工艺比东塔简朴,各层门、龛两旁也有雕像80尊,形态各异,线条粗犷,服饰单纯大多为僧衣。西塔通高45.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广泛兴趣。西塔塔座须弥座形,塔每层开四门设四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外有平座扶栏,游人可环塔远眺近瞩。塔顶有刹,刹尖高托澳金铜葫芦。八条铁链从塔刹上盘斜系于八个角脊,每个角脊下悬挂小铜钟,全塔共四十个。塔心八角实心体,每层有楼梯上下。塔每层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计八十尊。皆用泉州名产枣玉晶瑚青石雕成。其艺术水平胜于镇国塔塔身菩萨、天王和力士石雕。这群石雕可称古代建筑中瑰宝。筑东西塔时,即将佛理注入其中。西塔象徵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佛教所宣扬的西方淨土,是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虽然也是五层,但并不具有五乘的意涵。与东塔比较,西塔上的 80 尊人物浮雕造像,不如东塔那样品级清楚,井然 有序;而是每一层都交互著金刚力士、诸天神将、道行高深的圣僧、救苦救难的 诸大菩萨,以及皈依三宝的帝王太子等人物。从位置排列上,就能清楚地看出这 种参差不齐的情况一层高僧、罗汉、宾头卢、法藏、优婆离、憍陈如、庆友等。 第二层寒山、拾得、道明、闵公、香严菩萨、妙音菩萨、散脂大将。韦驮神将、昭明太子等。第三层竺法兰、摄摩腾、达摩、智者、目连、金刚神将等。 第四层梁武帝、唐三藏、猴行者、火龙太子、观音、势至、相信、光明四菩萨等。 第五层目连行者、罽宾、马郎妇、挑骨和尚、以及东北方、清凉、香饭、昙华四菩萨。 西塔象徵极乐世界,本无五乘之分,所以它的五层只是为了和东塔对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