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带给我的震撼还在继续。清晨,我们向着世界伟人、史圣司马迁司马迁祠出发。一路上凉风习习,渐黄的树叶点缀出秋意渐浓,那是一种近乎朝圣的感觉。韩城人为有司马迁这个老乡而骄傲。斯麦安是我国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他10岁便苦读典籍,20岁后游历江淮各地名山大川,考察当地情况,走访民间,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为他以后写史记做准备。36岁他父亲司马谈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途中病逝于洛阳。他38岁继承父亲的职务担任太史令掌管文书,记载史事。42岁开始撰写《史记》,48岁因李陵一案收到牵连,惨遭宫刑,出狱后做中书令,历经16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太史公以就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统领,记载了从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3000年的历史,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对后世的文学和史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现在的大多数景点类似,司马迁祠核心景区外围,被无限开发扩大。巨大的史记文本雕刻群矗立在宽大的道路两旁,正前方是司马迁雕像,再走过大片的绿化带,终于,我们来到山门脚下。这第一道牌匾是由已故大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的汉太史司马迁祠墓。进入山门,迎面而来的是司马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秦统一六国后成为韩城通往长安的交通要到。后因司马迁祠建于此,改称司马古道。现存石条为北宋年间铺设,历经800余年的雨水冲刷、风化及人走车碾,石条已凹凸不平。石条上清晰而众多的车辙既是这里繁华的历史鉴证,又好像在昭示太史公一生的坎坷与悲壮。我们穿运动鞋走在上面都凹凸不稳,不能快走,可以想象当年走在这条古道上的艰难。沿司马古道向上而行,向右一岔道,高立一座木牌坊,上书:高山仰止。司马迁德高如山为世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从此向上,便开始进入司马迁祠的核心,顶部的祠堂和古木依稀可见。在通往司马迁祠的石砖小道,共有九十九级台阶,俗称朝圣道。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迁祠,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修筑了这条上祠之道。拾阶而上,是一座砖砌牌坊,上书河山之阳,两侧是一副对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将《史记》与儒家五经相媲美,表达了对司马迁在史学的杰出贡献的赞誉。经过石牌坊,向上便看到一扇红色山门,那是沉淀着千年历史的红,上书:太史祠。这便是司马迁祠了。祠内里古木参天,皆是800年向上的